|
敦煌石窟壁画中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服饰图像,反映了不同时期古人丰富多样的穿衣打扮,以下是从不同历史时期来进行介绍: 十六国北朝时期男性服饰:上层汉族人士多穿交领大袖的长袍,符合礼仪制度。而普通百姓和士兵则以胡服为主,主要是“袴褶”,“袴”是连裆的长裤,“褶”是窄袖、齐到膝盖上部的短上衣,方便生活与行动。女性服饰:贵族女子服装以宽博为主,特点是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常搭配曳地的长裙,如魏晋贵族女性的礼服“袿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走起路来飘飘欲仙。 隋代男性服饰:男供养人大多穿着“袴褶”,但上衣相比北朝时期变得更长,且逐渐演化成后来唐代的襕袍,穿着时腰间会系腰带,上层人士的腰带常用皮革制成并镶有小玉片,以玉片数量表示阶层高低。此外,穿着交领大袖长袍时搭配高头履,穿着窄袖上衣加长裤时则配黑色小靴子。女性服饰:女供养人裙子的裙腰提到胸线以上,地位高的女供养人上襦袖子宽大,地位较低或年轻的女供养人袖子较窄,并且都添加了帔帛,帔帛从双肩垂下变为围着胳膊肘绕一圈然后向后扬起,鞋子多为高头履,鞋头有云头和尖头之分。 唐代男性服饰:唐代男性服饰丰富多样,官员常穿圆领袍服,头戴幞头,腰束革带,脚蹬乌皮靴。圆领袍服的颜色和图案根据官员品级有所不同,如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庶民则多穿白色圆领袍。此外,还有缺胯衫等款式,在劳作或运动时较为方便。女性服饰:初唐时女性服饰基本沿袭隋代风格,盛唐时期则更加丰腴华丽,典型的有襦裙装,上襦一般为短衣,领口多样,有交领、方领、圆领、袒领等,下裙多为长裙,裙腰高束至胸部,有的还在外面系上帔帛。中晚唐时期,女性服饰愈发宽大华丽,出现了大袖衫等款式,同时妆容也更加精致复杂。 五代之后男性服饰:由于多民族聚居和交往,壁画中出现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服饰,如回鹘王等的服饰。同时,汉族男性服饰基本延续唐代风格,但整体风格逐渐变得更加程式化。女性服饰:女供养人的服饰和妆容十分精致,如五代98窟曹氏家族女供养人像,身着由钿钗、大袖衫、长裙、帔帛所组成的花钗礼服,反映了当时贵族妇女沿袭唐代且更加繁缛、奢华的服饰风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