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晚高峰频遇阵雨,主要是由城市热岛效应、大气对流运动以及特定的天气系统和地形因素等共同作用导致的,以下是具体分析:城市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城市中大量的人工建筑物、道路等高蓄热体,加上绿地面积减少,使得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形成“热岛效应”。在“热岛效应”基础上,城市中的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污染物会在城市上空形成凝结核,这些凝结核不断凝结水汽,同时城市上空的“热气团”与周边冷空气相遇,容易形成降雨,进而产生“雨岛效应”,导致晚高峰时段阵雨增多。大气对流运动:夏季日出后气温快速上升,近地面层大气能量快速积累,下午2时至3时是一天内气温最高时段,也是近地面层大气能量积累最充分时段,此时大气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非常容易引起热力对流运动,产生中小尺度的对流系统,进而形成雷阵雨天气。而对流系统从初生阶段到成熟阶段产生降水一般需要30分钟到1小时左右,此时正好是下班时间,所以晚高峰容易遇到阵雨。天气系统与地形因素:在一些地区,夜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低空急流会增强,比如京津冀地区就位于低空空气辐合区域,空气抬升容易出现降雨现象。另外,地形分布对低空急流的强度也有一定影响,在夜间山区空气下沉、平原空气上升,形成温度梯度,通过大气热成风作用,增强低空急流,进而导致夜雨产生,这也使得晚高峰时段降雨概率增加。夏季对流降雨的特征:夏季对流降雨在一天中任何时段都可能出现,但多数地区对流天气在日变化上存在两个高峰时段,即下午到傍晚、后半夜到清晨,这两个时段正好与上下班出行高峰期重叠,其中,短时强降水最活跃的时段是午后16时至17时,这也是晚高峰频遇阵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