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马骨胡艺术是壮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以下是对它的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马骨胡又名马骨琴,壮语称“冉列”“冉督”等,是壮族特色拉弦乐器。其形制与二胡相似,由琴筒、琴皮等多部分组成,琴筒用小马大腿骨制作,音色圆润、明亮、清脆。主要流行于广西、贵州、云南和湖南的壮族聚居区,2010年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马骨胡源于奚琴,宋代《乐书》《梦溪笔谈》中有相关记载,最初两根弦用竹片轧,宋代发展为用马尾拉弦。也有学者认为其出现于清朝乾隆年间,但具体起源尚无定论。它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后成为壮剧、“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 艺术特色演奏形式:有独奏、重奏、齐奏、伴奏等形式,是壮剧、邕剧等的伴奏乐器,也是八音乐队主奏乐器,演奏时采用坐姿,左手按弦,右手拉弓,有打音、倚音等多种技巧。曲目风格:多演奏器乐合奏曲牌、戏剧曲牌和山歌调,如《正调》《八板调》《过场调》等,曲风或欢快愉悦,或悲伤哀怨,具有浓郁的壮乡风情。制作工艺:传统制作从琴头开始,依次完成琴杆、琴轴等部件制作,琴筒用马骨,琴头雕刻马头。现代制作在材料和工艺上有所改进,如用大马骨或牛骨拼粘琴筒,琴杆加粗改短,琴弦用金属钢丝弦等,以提升音质和音域。 文化价值历史传承价值:马骨胡见证了壮族的历史发展,承载着壮族人民的喜怒哀乐,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其制作工艺和演奏技巧代代相传,体现了壮族人民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艺术审美价值:其音色独特,高音清脆悠扬,中音温润柔和,低音深沉厚重,音域宽广,能细腻表达丰富情感。演奏技法丰富多样,弓法和指法的巧妙运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民族精神象征价值:马骨胡在壮族的传说中与民族英雄、美好爱情等相关,如纪念英雄古卡的传说,体现了壮族人民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壮族民族精神的象征。 传承现状壮族马骨胡艺术虽受到一定关注,如广西德保县被授予“广西马骨胡艺术之乡”称号,艺术家编写教程,创办少儿马骨胡基地等,但仍面临传承结构单一、资源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承体系脆弱等困境,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确保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