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准的定义
定向降准是指针对特定金融机构(如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对其准备金率进行定向降低。
例如,央行可能规定,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达到一定标准(如30%)的商业银行,下调其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举措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特定领域,如“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领域或者小微企业,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中的薄弱环节。
定向降准与全面降准的区别
政策目标方面
定向降准:具有明确的结构调整目标,重点在于扶持特定的经济部门或群体。例如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放贷,或者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引导资金流向小微企业。
全面降准:主要目的是从宏观层面调节货币供应量,对整个经济体系进行总量性的货币政策调节。当经济面临通缩压力、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时,全面降准可以释放大量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
影响范围方面
定向降准:影响范围相对较窄,主要针对符合特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比如只涉及到那些在“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方面达到规定比例的银行,这些银行在获得降准资金后,会将资金重点投向对应的特定领域。
全面降准:影响范围广泛,涉及到所有适用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金融机构。所有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会因为全面降准而调整其准备金规模,释放的资金在投放方向上没有特定的指向性要求,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和市场情况进行资金分配。
资金投放方向方面
定向降准:促使金融机构将释放的资金投向特定领域。以支持小微企业的定向降准为例,银行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增加对小微企业的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或者开发更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
全面降准:资金投放方向较为分散。金融机构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资金的投向,可能会流向房地产、大型企业、金融市场等多个领域,虽然也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影响,但不如定向降准那样精准地作用于特定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