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车意向金退款难,主要出在消费者信息不对称、车企及经销商管理不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不完善等方面,具体如下:消费者自身因素: 缺乏证据意识:很多消费者因销售口头承诺意向金可退就忽视签订书面协议,也未保留聊天记录、录音等沟通证据。如有的消费者面谈交诚意金,无聊天记录、收据等,后续销售拒绝退款时,因举证不足无法顺利维权。 未明确款项性质和退款细则:消费者对意向金何时转为定金,以及何种情况下可退款等事宜未了解清楚。部分销售为促成交易,未详细解释相关条款和细节,导致消费者在不清楚规则的情况下交了意向金,后期因不符合退款条件而无法退款。车企及经销商方面: 销售不规范操作:一些销售为达成业绩,可能会做出虚假承诺,口头保证意向金可退,但实际无法兑现。此外,还存在代下单等违规操作,如长城汽车某案例中,销售得到客户授权代为下单,虽客户知情,但这种操作不符合正常销售规范,也为后续退款纠纷埋下隐患。 企业管理缺位:车企对经销商及销售人员监管不力,未严格规范意向金收取和退还流程。当出现退款纠纷时,经销商可能以“销售个人行为”为由推脱责任,拒绝退款,而车企也未对经销商进行有效约束和监督,导致消费者退款无门。 经济利益考量:4S店签订合同和销售过程需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且店与店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若退还意向金,客户可能转向购买其他品牌车型,会对其造成损失,所以4S店和销售顾问从自身利益出发,通常不愿意主动退还意向金。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层面: 法律规定不明确:“意向金”并非严谨的法律概念,法律对其性质、退还条件等没有明确统一的规定,主要依据买卖双方的约定来处理。若双方约定不明,就容易产生纠纷,且在司法实践中,不同地区法院的判定标准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消费者维权难度较大。 行业规范缺失:汽车销售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规范来约束意向金相关行为,各车企和经销商自行制定规则,退款政策五花八门,有的企业为了留住客户,故意设置复杂的退款条件或拖延退款流程,使得消费者退款困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