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保险公司为应对偿付能力监管压力和业务发展需求,正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方式。以下是当前行业的主要实践方向及趋势: 一、政策驱动下的创新工具应用1. 永续债成为核心补充手段 自2022年监管规则明确永续债发行条件后,这一工具迅速成为险企补充核心二级资本的主流选择。2025年一季度,险企永续债发行规模达457亿元,创历史新高,票面利率降至2.18%-2.75%的低位。例如,泰康人寿、太保寿险等头部机构通过分期发行永续债,灵活优化资本结构,其中平安人寿单期发行规模达130亿元。永续债的优势在于既能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又能降低融资成本,部分险企通过“赎旧发新”进一步缓解长期资本压力。2. 境外可转债与跨境融资 大型险企如中国平安尝试发行超百亿港元境外零息可转债,转股后可直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类工具条款设计灵活,能降低股权稀释风险,但需应对汇率波动和国际市场环境变化。这一方式为具备跨境融资能力的险企提供了新路径,尤其适用于支持医疗、养老等战略业务扩张。3. 资本公积转增与内生积累 部分中小险企通过资本公积转增注册资本实现“自我造血”。例如,锦泰保险将定向增发溢价形成的资本公积转增8.09亿元股本,鼎和财险以资本公积转增13.57亿元。此类方式无需外部融资,且体现公司盈利良性循环,但依赖于持续的利润积累和合规的财务操作。 二、差异化策略:大型险企与中小险企的路径分野1. 大型险企:发债主导,多元布局 头部机构凭借信用优势,以永续债、资本补充债为主要工具。2025年一季度,11家发债险企中8家为头部寿险或养老险公司,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等存量永续债规模均超300亿元。此外,大型险企探索战略引资、海外发债等中长期策略,例如中国人保规划期内子公司计划发行30亿元债务工具。2. 中小险企:增资为主,国资驰援 中小险企受限于信用评级和融资成本,主要依赖股东增资。2024年前11个月,19家获批增资的险企中多数为中小机构,且增资股东以国资背景为主。例如,百年人寿获大连国资增持1.1亿元,锦泰保险引入8家投资者增资20.98亿元。不过,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部分中小险企因协调压力和成本高企面临增资困难。 三、监管环境与行业趋势1. 偿二代二期规则的持续影响 自2022年实施以来,核心资本认定趋严,险企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普遍下滑。尽管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但行业整体资本补充需求仍旺盛。2024年险企通过发债和增资合计补充资本超1159亿元,其中发债规模同比上升24.8%。监管层同时鼓励优化资本使用效率,例如下调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释放资本空间。2. 低利率环境下的成本优化 市场利率下行推动险企降低融资成本。2024年险企债券平均票面利率降至2.44%,较2023年下降32%,部分永续债利率已低于2.5%。险企倾向于发行低成本新债置换高息旧债,例如工商银行等银行通过赎回高息优先股并发行永续债节省利息支出,这一策略同样被险企借鉴。3. 业务转型与长期挑战 养老险、健康险等资本消耗型业务扩张加剧资本需求。泰康养老、国民养老等专业机构密集增资,以满足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偿付能力要求(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50%)。与此同时,行业需平衡短期发债需求与长期风险,如利差损压力和投资端收益波动,需通过精细化资本管理和业务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未来展望1. 工具创新与监管协同 监管部门可能进一步放宽资本补充渠道,例如探索债转股、地方政府注资等政策。同时,随着IFRS 17会计准则于2026年实施,险企需提前规划资本结构以应对会计处理变化。2. 行业分化与资源整合 大型险企凭借融资优势加速布局,中小险企则需提升业务质量以匹配资本效率。部分机构可能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本结构,或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互补。3. 内生性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行业共识强调“内外兼修”,险企需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投资收益等方式增强“造血”能力。例如,普华永道建议险企通过数字化降本增效,同时加强精算定价和风险管理。综上,险企资本补充已从单一依赖股东增资转向多元化工具组合,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和业务需求共同驱动这一趋势。未来,行业将在合规框架内持续探索创新路径,以实现资本实力与长期价值的平衡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