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政策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叠加供需结构逐步改善,生猪价格重心上移的预期正在强化。以下从政策调控、产能去化、市场供需及价格走势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组合拳直击产能过剩,行业"反内卷"进入实质阶段1. 供给端调控措施密集落地     农业农村部在7月23日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合理淘汰能繁母猪、减少二次育肥、控制出栏体重",并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头部企业停止新增能繁母猪存栏,将出栏体重控制在120公斤以内。这一政策导向与《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2024年修订)》中"长期调母猪、短期调肥猪"的策略一脉相承,旨在通过产能调减缓解供需矛盾。数据显示,6月生猪宰后均重已环比下降0.58%至90.3公斤,政策执行效果初步显现。2. 逆周期调节机制持续发力     国家发改委近期两次召集行业前三十大猪企开会,重点遏制产能无序扩张。这种"行政干预+市场引导"的模式,与2024年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4100万头调减至3900万头的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截至2025年7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3897万头,虽较去产能目标3800万头仍有差距,但已进入产能调控绿色区域,为后续价格回升奠定基础。 二、产能去化进入后半程,供给收缩窗口开启1. 能繁母猪存栏量有序调减     尽管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仅降0.3%,但政策驱动下的产能去化已进入关键阶段。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2025年6月需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预计8月底前将降至4000万头以下,接近3900万头的绿色区间上限。这一调整将直接影响10个月后的商品猪供应,预计2026年一季度后出栏量将显著减少。2. 短期供给收缩效应显现     6月至7月中旬行业经历两轮超卖:集团场为降重提前出栏,散户在高温下加速抛售大猪。开源证券指出,这种超卖行为导致后市低价接猪企图落空,反而成为助推猪价上行的力量。叠加冻肉收储(1万吨计划8月10日前入库)和出栏均重下降,三季度猪肉供应量预计减少5%-8%,短期价格支撑强劲。 三、供需格局边际改善,成本与需求形成共振1. 养殖成本优势支撑价格弹性     头部企业成本控制能力显著提升,牧原股份养殖成本已降至12.9元/公斤,目标在2025年阶段性达到12元/公斤。饲料原料价格低位运行(玉米、豆粕同比下跌)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为价格上涨预留空间。当前行业盈利分化加剧,成本领先企业头均盈利超200元,而高成本企业仍面临压力,产能去化动力充足。2. 需求端季节性复苏可期     尽管2024年腌腊需求因气温偏高推迟,但2025年1月猪肉价格同比上涨11.3%,显示消费韧性。随着下半年传统旺季来临(如中秋、国庆、春节),叠加进口猪肉数量受限(对美关税累计达44%),需求端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将逐步显现。 四、价格走势预判:中枢上移趋势确立,波动风险仍需警惕1. 中期价格中枢上移确定性增强     开源证券、招商证券等机构普遍认为,2025年Q3起生猪供给收缩将驱动猪价中枢逐月上移。参考历史周期规律,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00万头以下后,猪价通常在6-8个月内进入上升通道。若政策执行到位,预计2025年四季度猪价有望突破18元/公斤,2026年春节后或现区域性缺猪,价格可能触及20元/公斤。2. 短期波动风险需关注     当前生猪期货主力合约(LH2511)贴水现货约1500元/吨,反映市场对远期供应增加的担忧。此外,部分上市猪企2025年出栏计划大幅增长(如牧原计划新增839.8-1839.8万头),若实际执行力度超预期,可能延缓价格回升节奏。需密切跟踪7-8月能繁母猪存栏量变化、出栏均重下降幅度及冻品库存消化进度。 结论政策面"调母猪、控二育、降体重"的组合拳正在重塑生猪市场供需格局,叠加产能去化进入后半程、成本优势与需求复苏共振,生猪价格重心上移趋势明确。投资者可重点关注能繁母猪存栏量、出栏均重、冻品库存三大信号,把握价格回升带来的阶段性机会。短期需警惕期货贴水修复过程中的波动风险,中长期则看好行业盈利中枢的系统性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