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脑机接口(BC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的进程显著加速,推动相关企业股价大幅上涨。截至2025年8月,赛诺医疗、创新医疗、汉威科技等多只个股年内股价涨幅超100%,背后是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商业化落地的多重驱动。 一、政策催化:国家战略与地方实践双轮驱动2025年8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技术、产业和标准体系,2030年培育2-3家全球领军企业。政策明确支持脑机接口在医疗、工业、消费等领域的应用,并设立医保专项定价(如侵入式置入费6552元/次),为商业化铺平道路。地方层面,湖北、浙江、江苏等地率先公布脑机接口医疗服务价格,上海、北京等地则通过科技专项支持临床试验。例如,上海要求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侵入式产品完成临床试验,并引育5家以上核心技术企业。政策红利直接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相关企业股价飙升。 二、技术突破:多路线并行加速产业化脑机接口技术路线呈现侵入式、非侵入式、半侵入式齐头并进的态势:侵入式:阶梯医疗的植入体尺寸仅为Neuralink产品的一半,采用超柔性电极设计,术后患者可通过意念控制外部设备,预计2028年产品上市。脑虎科技则实现实时运动解码与汉语语言解码,成为全球唯一同时突破两项技术的企业。非侵入式:强脑科技的仿生手获FDA认证,覆盖30多个国家;脑陆科技的SleepUp医疗级睡眠仪已量产,技术专利超147项。半侵入式:清华大学与博睿康合作的NEO系统通过微创植入实现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第三天坐轮椅,成为国内首款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脑机接口产品。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例如,汉威科技的柔性脑电传感器厚度仅0.3mm,噪声低于5μV,2024年H1脑机订单增长92%,毛利率达73.5%;三博脑科作为全国唯一获批临床植入资质的民营医院,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北脑一号”完成200余例癫痫手术,单例收费50万元。 三、资本热捧:估值逻辑从概念转向业绩资本市场对脑机接口的关注已从早期概念炒作转向对商业化落地的期待。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达32.03亿元,同比增长18.81%,预计2025年突破38亿元。部分企业已实现规模化收入:高毛利率领域:汤姆猫、成都华微、麦澜德等公司毛利率超过70%,其中麦澜德2025年Q1净利润增长52.71%。订单驱动增长:诚益通的脑机接口设备2024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2025年一季度同比增长244%;汉威科技预计脑机业务营收2025年突破2亿元。资本涌入进一步推高估值。阶梯医疗2025年2月完成3.5亿元B轮融资,创国内植入式脑机接口领域纪录;强脑科技估值超10亿美元,成为独角兽企业。美股映射效应也显著,例如零营收脑机公司因技术突破暴涨283%,带动A股相关标的估值提升。 四、风险与挑战:技术、伦理与监管三重考验尽管前景广阔,脑机接口行业仍面临多重挑战:1. 技术瓶颈:侵入式设备的长期生物相容性、非侵入式信号干扰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例如,诚益通的脑机接口业务毛利率仅28.7%,主因临床验证成本高企。2. 伦理争议:脑机接口涉及神经数据隐私与认知干预,需严格遵循伦理规范。上海市已转发《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要求保障被试自主权与数据安全。3. 监管不确定性:尽管政策支持明确,但医保覆盖范围、产品注册审批等细则仍需细化。例如,三博脑科当前PE达76倍,若脑机接口业务未能如期放量,可能面临估值回调风险。 五、未来展望:医疗场景优先,消费级应用待突破短期内,医疗康复仍是脑机接口商业化的核心场景。麦肯锡预测,2030-2040年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市场规模有望达400-1450亿美元。国内企业如创新医疗的侵入式外骨骼系统、伟思医疗的非侵入式设备已在卒中康复领域取得突破。中长期看,脑机接口可能重塑人机交互范式。例如,岩山科技的类脑触觉传感器精度达微伏级,适配机器人触觉-视觉-运动协同控制;数海信息集团计划通过声学AI与脑机接口结合,开发脑控家电、情绪识别系统等消费级产品。但消费级应用需突破信号精度、设备便携性等瓶颈,预计至少需10年以上时间。 总结脑机接口行业正处于“技术突破-政策支持-资本涌入”的三重驱动周期,医疗场景的商业化落地已初具规模,相关企业股价上涨具有基本面支撑。然而,技术成熟度、伦理合规性及监管细则仍是关键变量。投资者需区分概念炒作与真实业绩,重点关注在核心技术、临床数据、政策适配性上具备优势的企业,如阶梯医疗、强脑科技、汉威科技等。未来3-5年,随着更多产品获批上市及医保覆盖扩大,脑机接口有望成为继AI、新能源之后的又一战略级赛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