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游野趣,生态保护“红线”不可越随着天气转暖,野外踏青、露营、徒步等户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不少人喜欢远离城市喧嚣,寻找一些原生态、未经开发的自然区域,享受野游带来的独特乐趣。但需要提醒的是,野游野趣,生态保护“红线”不可越。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2023年4月22日,自然资源部宣布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15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00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15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覆盖了绝大多数草原、重要湿地、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态系统,以及绝大多数未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根据《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理的通知(试行)》,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仅允许包括管护巡护、科学研究、适度参观旅游等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野游,一旦行为失当,就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随意丢弃垃圾,可能导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影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违规搭建帐篷、生火野炊,可能破坏植被,甚至引发森林火灾;非法捕捞、狩猎,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此前,“驴友”违规攀爬江西三清山巨蟒峰案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17年4月15日,3名“驴友”在攀爬三清山巨蟒峰过程中,使用电钻等工具在岩体上钻孔打入26枚岩钉,对巨蟒峰造成不可修复的永久性伤害。最终,3人不仅被以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追究刑事责任,还被判连带赔偿环境资源损失计600万元、支付专家费15万元,并在全国性媒体上刊登公告,向社会公众赔礼道歉。这一案例敲响了警钟,警示人们在野游过程中,必须严守法律法规,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广大市民在选择野游地点时,应提前了解相关区域是否属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避免进入禁止或限制区域。在野游过程中,要增强环保意识,自觉遵守“无痕山林”等原则,不随意破坏植被、不丢弃垃圾、不干扰野生动物。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监管,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制止和查处各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旅游观,共同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野游是一种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方式,但在享受野趣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规定,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让大自然的美丽得以长久延续,让更多人享受到美好的生态福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