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碳市场更有活力,中国在碳市场2.0时代主要有以下布局:完善市场体系: 构建“强制+自愿”市场: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共同构成。强制碳市场由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强制减排责任,2021年建成启动;自愿碳市场用于激励社会自主减排,2024年建成启动。两者既各有侧重、独立运行,又互为补充,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 加强试点市场管理:针对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加强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同时发挥试点碳市场“政策试验田”的功能。扩大覆盖范围: 强制碳市场:到2027年,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强制碳市场。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等因素,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自愿碳市场:到2027年,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丰富交易主体和品种: 交易主体: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扩展交易主体范围。 交易品种:探索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拓展企业碳资产管理渠道,丰富交易产品,未来还可能推出期货、期权、ABS等衍生品。完善碳定价机制:到2030年,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让碳价格更好地发挥“指挥棒”作用,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碳减排。加强市场监管和能力建设: 市场监管:加强市场交易监管,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操纵市场等行为,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能力建设:推动建设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的全国碳市场管理系统、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等,提升碳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