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联通方面
政策协同
在大湾区融合进程中,政策的“软”联通至关重要。例如,广东政协关注不同城市间在税收政策、市场准入规则等方面的协同。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政策上存在差异,政协积极探讨如何构建合理的政策对接机制,使大湾区内的企业和人才能够在相对统一的政策框架下发展和流动。
在市场准入方面,推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统一化,降低港澳企业进入内地市场的门槛,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大湾区整体的市场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规则对接
法律规则对接是“软”联通的重要内容。由于香港、澳门实行不同于内地的法律体系,在大湾区建设中会遇到诸多法律冲突和协调问题。广东政协积极组织法律界人士进行研讨,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如何让大湾区内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则逐步趋同,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执法协作机制等。
在商业纠纷解决机制上,探讨建立多元的纠纷解决体系,融合内地的诉讼制度与港澳的仲裁、调解制度优势。推动建立大湾区统一的仲裁机构或者加强现有仲裁机构之间的合作,提高仲裁裁决在大湾区内的认可度和执行力,为企业跨境投资和贸易提供更高效、公平的纠纷解决渠道。
人才交流与服务
人才是大湾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广东政协关注大湾区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共享机制建设。在专业资格互认方面,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的互认问题。推动建立大湾区内的专业资格互认框架,让港澳专业人士能够更便捷地在内地执业,内地专业人才也有机会在港澳拓展业务。
在人才服务方面,政协提出要完善人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政策。例如,为吸引港澳高端人才到珠三角地区工作,建议建设专门的港澳人才公寓,设立港澳子弟学校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同时将港澳居民纳入当地的医疗保障体系或者建立与港澳医疗保险的对接机制,消除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文化融合
大湾区有着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增强大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广东政协倡导开展大湾区文化交流活动,如举办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电影节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展示大湾区的文化魅力。
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推动大湾区内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产业等的协同发展。鼓励港澳的文化企业与珠三角的文化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增进大湾区居民之间的文化理解和情感联系。
“硬”联通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是大湾区“硬”联通的关键。广东政协关注大湾区内的交通一体化建设,如加快构建大湾区的轨道交通网络。目前,大湾区内正在大力推进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和互联互通。政协积极为这些项目的建设建言献策,例如在深中通道建设过程中,就项目的工程质量、环境保护、与周边交通网络的衔接等方面提出了众多建设性意见。
在航空运输方面,推动大湾区内机场群的协同发展。香港、广州、深圳等机场在航线布局、航空物流等方面既有合作又有竞争。政协建议合理规划大湾区内机场的功能定位,如香港机场发挥国际航空枢纽优势,广州白云机场强化国内与国际中转功能,深圳机场侧重于区域航空运输和航空科技创新等,通过加强机场之间的交通连接(如建设机场快线等),提高大湾区航空运输的整体效率。
科技创新平台共建
科技创新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广东政协积极推动大湾区内科技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例如,支持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在横琴,建议加大对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的投入,吸引更多的港澳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在前海,推动金融科技的创新合作,建立跨境金融科技监管沙盒,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试验田。
在科研设施共享方面,倡导大湾区内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开放科研设施设备。如广东的一些高水平实验室向港澳科研人员开放,港澳的科研仪器设备也可供内地科研团队使用,通过这种共享机制,提高大湾区整体的科研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科研成本,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
能源与资源共享
在能源领域,广东政协关注大湾区内的能源供应安全和清洁能源发展。例如,推动大湾区内的电力联网工程建设,实现电力的互联互通和资源优化配置。在西电东送工程的基础上,加强本地分布式能源、海上风电等新能源的开发与共享,提高大湾区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水资源共享方面,大湾区内部分城市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政协提出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保护,如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通过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保障大湾区城市的用水需求,同时加强水环境治理,提高大湾区水生态环境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