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 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独家揭秘中国的探月历程

[XinWen.Mobi 原创复制链接分享]
xinwen.mobi 发表于 昨天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九天揽月:中国探月工程的辉煌历程与未来展望
从地球到月球,从梦想到现实,中国航天人用二十年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壮丽的探月史诗。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名为“嫦娥工程”的月球探测工程。彼时,面对美国和苏联在探月领域数十年积累的巨大优势,中国航天人白手起家、攻坚克难,制定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二十载砥砺奋进,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实现了六战六捷的辉煌成就。

01 逐梦启航:中国探月工程的背景与规划
月球作为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始终寄托着人类的无限神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浪漫梦想,而这一梦想在21世纪初迎来了实现的契机。

2004年,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这项同时承载浪漫与科学的计划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作为中国空间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牵头抓总研制了我国探月工程实施以来的所有探测器。

面对当时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中国探月工程毅然选择了一条从无到有的闯关之路。

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牵头启动了月球探测相关论证工作,工程被规划为“绕、落、回”三期。

“绕”即发射绕月探测器,对月球进行全球性普查;“落”是发射携带月球车的探测器在月面着陆,对着陆区附近进行区域性详查;

“回”则是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在月面特定区域软着陆并采样,然后把月球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精查。

02 六战六捷: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的辉煌历程
嫦娥一号——树立里程碑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在叶培建院士的带领下,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研制团队短短3年内攻克了轨道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嫦娥一号运行在距月面约200千米高的圆形极轨道上,采用了三体定向技术、紫外敏感器等多项新技术。

它于同年11月20日传回第一幅月面图像,从而竖起了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

在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后,嫦娥一号于2009年3月1日受控撞击了月球丰富海区域,比原计划多飞行117天。

嫦娥二号——开拓深空探测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作为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验证了探月工程二期的部分关键技术。

设计寿命期满后,嫦娥二号进行了多项拓展试验:2011年8月25日,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从月球轨道出发,受控进入日地拉格朗日L2点环绕轨道;

2012年12月13日,又对图塔蒂斯小行星进行飞越探测,使我国成为世界第4个探测小行星的国家。

嫦娥三号——实现落月梦想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我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更为复杂,新技术、新产品达到80%。

面对一道道难关,研究院嫦娥三号研制团队迎难而上,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

鹊桥中继星——架起月背通信桥梁

要探月背,中继星先行。2018年5月,“鹊桥”中继星发射升空,成为世界首颗地球轨道外专用中继通信卫星,为地月通信架起“天路”。

“鹊桥”运行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晕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能同时看到地球和月球背面,可为嫦娥四号提供通信链路。

嫦娥四号——勇闯月背无人区

2019年1月,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率先在月球背面刻上中国足迹。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到月球背面去”被视作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嫦娥四号任务成功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一位专家感叹道:“从此以后,我们不能说中国人只会跟着干了,他们也干了我们没干过的事情。”

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创奇迹

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携带月壤圆满回归,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多个“首次”。

嫦娥五号是我国首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是当时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

它一举突破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跳跃式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成为世界单次采样量最大的无人月球采样任务。

嫦娥六号——开启月背采样新征程

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了长达53天的月球之旅。此次任务将实施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全过程约53天,任务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

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总重量达到8吨,这样的重量只有大推力的火箭才能胜任。此次负责将嫦娥六号送入太空的长征五号总长近60米,起飞质量约869吨。

03 突破创新:探月工程的关键技术突破
中国探月工程在短短二十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的历史性跨越,背后是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轨道设计与控制技术

在嫦娥一号任务中,“如何确保嫦娥一号准确进入环月轨道”是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当时中国做轨道研究的人很少,又无法实验。

叶培建找到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让三家单位“背靠背”进行计算,最后三家算出的结果一致,才确定了轨道方案。

月面软着陆技术

嫦娥三号成功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标志着中国掌握了地外天体软着陆技术。

与嫦娥一号、二号相比,嫦娥三号探测器技术跨度大、设计约束多,结构更为复杂,新技术、新产品达到80%。

月面采样返回技术

嫦娥五号任务一举突破月面采样、月面起飞上升、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跳跃式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

在嫦娥五号任务立项之初,就有专家提出了反对意见:“机构运动太多,环节也太多,每一个动作都是瓶颈式的风险点,一个环节不行,后面的都不行了。任务风险太大。”

月背中继通信技术

“鹊桥”中继星的发射和在轨应用,标志着我国率先掌握地月中继通信技术。

月球背面无法直接与地球通信,嫦娥四号任务通过“鹊桥”中继星解决了这一难题。

04 合作共赢:中国探月的开放姿态与国际合作
中国探月工程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在嫦娥四号任务中,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

嫦娥六号任务也提供了开放的国际合作机会,它搭载了4个国际载荷,分别是欧空局月表负离子分析仪、法国月球氡气探测仪、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以及巴基斯坦立方星。

对于规划中的嫦娥七号和八号任务,我国也准备以此为契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共同论证初步建设月球科研站的基本能力,或者验证核心技术。

在嫦娥五号任务实施中,我国与欧空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开展了测控领域的协同合作。

05 未来展望:从月球到深空的无限可能
随着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中国的深空探测步伐并未停歇。目前我国月球探测四期工程正稳步推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表示:“以月球南极为核心,打造一个国际上共同的月球科研站,争取以月球南极突破,然后到全月面探测。”

未来,中国还将研制新的月球车,“能够每小时达到上百公里的速度,在月球很广阔的区域里面驰骋,对全月球进行探测。”

更长远的目标是“以月球为基础向火星进军,为人类未来登陆火星做准备。”

载人登月也已提上日程。谢更新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现载人登月,2035年建立月球科研站,最终在2040年建成月球基地。

随着嫦娥六号成功发射,中国探月工程已开启新的征程。回望二十载逐月路,从在地球上遥望月亮到在月背留下中国足迹,中国航天人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化作现实。

展望未来,中国探月工程正朝着载人登月、月球科研站建设等更远目标迈进。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所说:“月球是40万公里,火星是4亿公里,以后可能还有几百亿公里……人类探索宇宙、探索太空这种精神是伟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日产 讴歌 福特 极氪 林肯 阿尔法 保时捷 奔腾 长城 东风 哈弗 Jeep 捷途 岚图 理想 兰博基尼 名爵 马自达 玛莎拉蒂 欧拉 奇瑞 smart 沙龙 坦克 特斯拉 蔚来 沃尔沃 小鹏 雪佛兰 高合 奥迪 丰田 本田 雷克萨斯 英菲尼迪 捷达 捷豹路虎 阿斯顿·马丁 罗密欧 标致 宾利 长安 法拉利 红旗 几何 凯迪拉克 领克 劳斯莱斯 路特斯 MINI 迈凯伦 哪吒 起亚 荣威 三菱 斯巴鲁 腾势 魏牌 五菱 现代 雪铁龙 宝骏 大众 宝马 比亚迪

QQ|标签|爬虫xml|爬虫txt|新闻魔笔科技XinWen.MoBi - 海量语音新闻! ( 粤ICP备2024355322号-1|粤公网安备44090202001230号 )

GMT+8, 2025-11-2 06:26 , Processed in 0.07089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消息来源网络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