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零距离》破浪出击
烈日下的海军某试验基地,一艘新型导弹快艇如离弦之箭劈开波浪,艇首微微上翘,在蔚蓝海面上划出两道银白色的航迹。
“发现目标,请求攻击!”指挥室内,年轻的舰长李烈紧盯着雷达屏幕,果断下达指令。
短短数秒后,导弹呼啸而出,精准命中数十海里外的目标。这是《军武零距离》节目记录下的惊险一幕,也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01 节目缘起:一档军事节目的破茧之路
《军武零距离》作为一档深入中国军队实战化训练、装备测试现场的军事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备受关注。它打破了以往军事报道的局限,以最近距离、最真实视角展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进程。
节目名称中的“零距离”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其核心特色——不再是远远的观望,而是贴近实战环境、贴近装备本身、贴近官兵生活。
在东海某海域,节目组记录了海军陆战队进行跨昼夜实弹射击训练的全过程;在西北大漠,镜头里展现了防空部队模拟抗击敌巡航导弹的攻击的精彩瞬间。
每一次播出,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我军军事训练和装备测试的第一现场。
02 深度探秘:镜头下的军事合作机制
《军武零距离》之所以能如此深入地拍摄我军军事训练和装备测试,得益于其背后成熟的军地合作机制。这种合作并非简单的拍摄许可,而是深度的战略协作。
根据我国国防和军事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军地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开展全方位的军民共建合作。
合作领域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军方为节目组提供军事训练场地、装备和指导,而节目组则借助媒体平台,向公众展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类似的合作模式在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签订的《军民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也有体现,协议内容包括“技术合作与交流、装备试用、装备研发及人员培训”等。
在具体执行层面,双方会建立协调机制,设立专门的协调小组,负责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的问题,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
03 真实记录:实战化训练的震撼画面
《军武零距离》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对实战化训练的真实记录。在一期节目中,观众们有幸目睹了新型导弹快艇的完整测试过程。
从最初的战术规划到最后的实弹射击,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展现在观众面前。
节目中,舰长李烈的现场解说让人印象深刻:“现代海战已不再是单一舰艇之间的对抗,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我们的每一艘快艇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节点,既能独立作战,也能融入更大规模的作战系统。”
这种深入的解读,帮助观众理解了我国军事装备发展的战略意义。
类似的训练场景在朝韩军事协议中也有提及,协议要求“在军事分界线一带停止针对对方的各种军事演习”,并从海上到空中设置了详细的禁飞区和训练限制区。
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军实战化训练的国际背景和战略价值。
04 破浪前行:军事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军武零距离》节目中展现的不仅是一件件新型武器装备,更是我军联合作战理念和实战化训练水平的提升。
多年前,我军各军种之间的联合训练还存在诸多障碍。有报道指出,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即使是近在咫尺的三军部队,组织一次联合演练也十分困难。
一位海军驱逐舰舰长曾感慨地说,他与在陆军和空军服役的高中同学虽然都在同一地区服役,但只有过年走访时才能聚在一起,而且“陆军的同学不知道我的舰炮能打多远,我也不知道空军的同学打起仗来能帮我什么忙”。
而今天,《军武零距离》记录下的已是另一番景象:各军种之间协同训练已成为常态,联合指挥部能够统一调度不同军种的兵力,实现真正的联合作战。
在近期的一期节目中,观众看到了导弹快艇与空军战机、陆军岸防部队的协同演练,展现了我军体系作战能力的显著提升。
05 幕后揭秘:拍摄背后的艰辛与挑战
《军武零距离》每一期精彩节目的背后,都是节目组与部队官兵的辛勤付出。拍摄军事装备测试绝非易事,既要保证节目效果,又要遵守保密规定,还要适应部队的紧张节奏。
节目组需要与部队建立高度的相互信任。正如一些军民合作协议中规定的,双方应对合作过程中获取的国家秘密和军事秘密予以严格保密。
同时,节目组还要适应部队的训练节奏,经常需要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跟随部队进行跨昼夜训练。
在海上拍摄时,节目组人员也需要和官兵一样,承受海浪颠簸带来的不适,却仍要保证拍摄画面的稳定和清晰。
这种专业精神和敬业态度,使得《军武零距离》能够在遵守各项规定的前提下,为观众带来最真实、最震撼的军事节目内容。
从大漠戈壁到湛蓝海洋,从单兵装备到体系作战,《军武零距离》镜头下的每一个瞬间,都凝聚着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坚定步伐。
节目结束时,那艘导弹快艇在夕阳下缓缓返航,艇尾的航迹渐渐融入金色海浪。而明天的《军武零距离》,又将奔赴下一个演训场,记录下中国军队走向未来的每一个坚实足迹。
站在历史的潮头,我们仿佛听到,强军兴军的号角愈加嘹亮,军事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