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派百余名运动员参加东京听障奥运会,冲击历史佳绩
赛场上无声,却即将奏响生命的强音。
第十一届夏季听障奥运会将于2025年11月15日至2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听障体育代表团将派出161人的团队出征,其中运动员103人,教练员20人,参加9个运动项目的角逐。
这是我国第八次组团参加夏季听障奥运会,也是连接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听障运动员的桥梁。
01 赛事背景:无声的竞技盛会
听障奥运会,原名世界聋人运动会,是专为听力、语言障碍人士提供的全球性体育赛事平台。
为确保比赛公平,参赛运动员不得使用助听器等设备。
这一赛事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支持下,每四年举办一次,分为夏季和冬季听障奥运会。
听障奥运会是仅次于残奥会的世界残疾人体育综合赛事,本届东京听障奥运会预计有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运动员参加21个大项的角逐。
02 中国代表团:规模庞大,新项目突破
中国代表团本次参赛规模可观,将参加田径、羽毛球、保龄球、公路自行车、定向越野、游泳、乒乓球、跆拳道、网球共9个项目的比赛。
其中,保龄球和定向越野项目是我国首次派队参加听障奥运会,显示出中国听障体育事业不断拓展的新领域。
代表团目前正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城市进行最后阶段的备战训练。
03 历史回眸:从零突破到辉煌战绩
中国听障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不断突破自我的奋斗史。
我国首次参赛可追溯至1989年新西兰基督城第16届听障奥运会,当时仅派出8名运动员参加乒乓球项目。
1997年,在丹麦哥本哈根第18届夏季听障奥运会上,北京运动员赵晓东夺得男子跳远金牌,实现了中国在听障奥运会上金牌“零的突破”。
2001年意大利罗马第19届赛事中,我国选手张珺在女子三级跳远比赛中打破听障奥运会纪录。
2017年土耳其萨姆松第23届夏季听障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包揽全部7枚金牌,并收获3银2铜,创下我国听障乒乓球项目历史最佳战绩。
04 备战实况:特殊训练,用心沟通
目前,各项目参赛队伍正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训练和竞赛中。
听障运动员的训练需要特殊的沟通方式。来自北京的张萌宇将在本届听障奥运会中参加田径项目的十项全能和110米跨栏的比赛。
他在国内选拔赛期间,在3天内依次完成了十项全能、跨栏和撑杆跳的比赛。
“虽然过程比想象中艰难,但可喜的是十项全能成绩有提升,”张萌宇表示,“我在训练初期因无法通过语言与教练及时沟通,常常错过关键指导,感谢教练耐心地用手语反复比划动作要领,在我因无法及时领会而紧张并出现急躁情绪时,教练主动带我调整心态。”
05 国际舞台:两岸同台竞技
与此同时,中国台北代表团也已完成赛前准备工作,将派出11个运动种类,20位教练与78位选手的阵容参赛。
中国台北队将参加田径、游泳、射击、桌球、羽球、网球、保龄球、篮球、空手道、跆拳道与定向越野等11个运动项目的角逐。
中国台北队中包括上届夺金的网球选手林家文、田径选手许乐、保龄球选手谢盛福及陈建豪等菁英选手,预料在本届赛会中也将会是争金夺银的主要亮点选手。
站在东京听障奥运会的门槛前,中国体育代表团整装待发。那些在寂静中挥洒的汗水,那些超越语言障碍的坚持,即将在奥运赛场上绽放。
跑道上的每一次冲刺,沙坑前的每一跃,都是对生命潜能的最好诠释。
正如参赛运动员张萌宇所说:“能代表中国参加听障奥运会,是我最幸运的事,我要在赛场上全力争取好成绩。”
这支百余人的队伍,不仅带着个人的体育梦想,更承载着中国听障人群的期望,即将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特殊群体的体育精神与生命力量。
|
|